|
2018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容量分析随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当前,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装备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以来,智能制造市场在全球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改革战略:美国大力推动以“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战略布局;德国“工业 4.0”计划的提出旨在通过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欧盟在“2020 增长战略”中提出重点发展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日本、韩国等制造强国也提出相应的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措施;中国在 2015 年 5 月出台的《中国制造 2025》战略也明确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制造行业的发展已离不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把握新一轮的工业发展机遇实现工业智能化转型, 是未来中国制造行业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关键。 (1)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的发展,并且已经把它作为 21 世纪占领世界制造技术领先地位的基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也着重资助有关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的诸项研究;日本于 1990 年首先提出为期 10 年的智能装备制造系统的国际合作计划,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国联合开展研究;欧盟于 2010 年启动了第七框架计划的制造云项目,特别是制造强国德国投入达 2 亿欧元的工业 4.0 项目,奠定了德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10;我国自 2009 年 5 月《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 国家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2 年发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5 年出台的《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都表明国家把智能装备制造系统作为制造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 (2)智能装备制造业现状 智能装备制造系统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装备制造系统,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柔性化的特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完整齐全的体系,行业经济总量已连续 5 年位居世界首位。 2014 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 1/3。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整体上仍然处于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的阶段。首先,缺乏尖端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化、信息化、系统化程度低,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体系建设滞后。其次,企业理念存在误区,重硬件、轻软件,企业需要的工业软件 90%以上依赖进口。最后,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比如,国产机器人的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占到整体生产成本的 70%左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劳动力等生产成本要素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出路就在于全力发展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 2015 年年初,工信部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遴选出 46 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其中 17 项来自装备制造行业,积极影响显著,社会效益良好。虽然传统的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面临产业升级的巨大挑战。但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主导升级换代、推动持续创新、推广和应用高端智能技术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未来方向。《中国制造 2025》也着重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要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3)市场容量 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 2010 年,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约为 3,400 亿元,到 2020 年,智能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建立完善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3 万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60%,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在未来5 至 10 年内,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业增长率将达到年均 25%。工信部于 2015 年底发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提出到 2018 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到 2018 年,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培育 200 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全面提升工业整体智能化水平。 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促进我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红利的消失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第二,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迅速。2010 年以来,老年抚养比(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逐步攀升,人口结构老龄化现象明显;农民工总量的增长率 2010年以来保持下降趋势, 2014 年,农民工总量的增长率已小于 1%,致使制造业低端工种招工难。从 2008 年至 2016 年间,我国制造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呈增长趋势,致使制造行业制造成本迅速提高。智能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关联度高,是各个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快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装备制造升级换代,创新模式,优化工艺,普及和深化智能装备制造技术的应用,是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4)汽车智能焊装装备细分行业 近年以来, 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发展迅速, 对汽车智能装备的需求也不断加大,国内各大汽车主机厂已逐渐从传统的人工生产转向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化、 自动化、信息化生产。从汽车整车的制造流程来看,主要包括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这四个环节。冲压阶段主要是金属加工,利用模具和冲压技术,使板料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组件;焊装阶段主要是利用多种焊接方式将车身、组件、零部件拼焊在一起,形成汽车白车身;涂装阶段主要对整车车身及零部件表面进行喷涂处理,覆盖保护层或装饰层;总装阶段主要是对汽车内饰、车门、轮胎、座椅等部件的总成装配。从汽车制造的四大流程来看,焊装阶段的工艺最为复杂,也是汽车整体质量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汽车车身焊装阶段,以人工焊接为主,所以焊接质量参差不齐。目前,随着智能装备的普及,各大汽车主机厂已逐步采用智能焊装装备来代替人工焊接,利用智能焊装装备的柔性定位系统、焊接机器人、电控系统等来完成焊装生产作业。2017 年以来,中国汽车保有量达 2.17 亿辆,比 2016 年净增 2,304 万辆,但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 156 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每千人 170 辆。因此,我国汽车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带动相关汽车配套产业的发展。整体来看,汽车智能焊装装备等汽车配套行业前景看好。 |